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迟子建和她的额尔古纳河之问:到底何种文明才是幸福的生活?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文丨程小红(方塘传媒《乡愁里的中国》 )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这是一位温和平静的老人在讲述一个关于鄂温克族的百年史。

  他们住在大兴安岭山脉的额尔古纳河,与清风流水、日月星辰相伴相生,他们崇敬山神、火神、风神、雷神……他们与世无争,悠闲自得,就像一只恬静的小夜曲,宁静而安详。

  《额尔古纳河右岸》分四部分: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既是讲述者从早讲到晚的时间分割线,也是讲述者从童年到青年到老年的人生,更是这个民族从繁荣到衰败的百年历程。里面参杂着时代的变革,政治的动荡,族内的爱恨情仇。三条脉络水乳交融,顺理成章,一路畅读下来,无需丝毫的停顿。日子就这么平静地流淌着,没有过度的渲染,没有华丽的词藻,一切就都过去了。

  这符合叙述者九十岁高龄并见过世间百态之后修炼出来的柔情,更是 的柔软温和。以及因为懂得而心生的慈悲。

  零壹.质朴而坚强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人,他们生活在内蒙古最北边,中俄交界线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那里,清风拂面,鸟语花香,他们抬头看星空,低头赏清露,“认得各种植物动物,懂得与它们和睦相处,看得出风霜雨雪变化的征兆”,这是一个光明的世界、幸福的世界,他们追逐驯鹿的脚步过着游猎的生活,就像百年之前的电影《北方的纳努克》里面的情形一般,居无定所,喜吃生肉,在战胜不了自然时就敬畏自然,将福运祈求于自然与上天。

  他们自给自足,简单而充实。用兽皮做衣,用木材建希楞柱,亲手制铁器、修佳乌,让人不得不感叹,高手在民间,老百姓的智慧就是这般从自然中有力地破土而出。除了靠双手劳动之外,他们偶尔也需要通过中间商安达帮忙与外界交换一些必备的面粉、茶、糖、枪、弹和食盐。

  他们爱惜着山林的一切,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不砍伐新鲜树木,而只捡拾枯枝烂叶做柴烧,哪怕被逼无奈选择在树枝上吊的金得,也会担心伤害了树木,而选了一个枯死的。不知是人影响了动物,还是动物影响了人。不仅人爱惜自然的一切生命,就连他们最心疼的驯鹿也是如此:吃青草只轻轻啃,吃树叶也是啃几口就离开,该绿的绿,该枝繁叶茂的依旧枝繁叶茂。

  鄂温克人爱惜动植物,更爱护人类自己,这其中不仅有爱情、亲情,更有值得深思的萨满那伟大的爱和 ,哪怕要牺牲自己的孩子,萨满也会宽恕那令人生厌的马粪包,那偷人驯鹿的汉族少年。在萨满的心里,只有救,没有不救。因为被神选中的人, 大于天,心中的煎熬和疼痛只能自己来承受,但 ,却从未被放下。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可爱的,也有为生活所逼迫或者因内心放不下,而变得尖酸刻薄的,这也正是 的高明之处。社会结构虽小,但人物丰富多彩,性格多种多样,各种人性的交织,让小说饱满而有激情。

  但就是这样一群单纯善良的人,却总是云谲波诡地遭遇着不幸,接二连三有人在逝去。叙述者的妈妈失去了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萨满妮浩为了治病救人,一命换一命失去了三个孩子。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艰辛,有可能被冻死,被饿死,还有可能被熊揭了头骨盖,但就算生活如此残酷,那只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老一辈依旧坚强,一切如春风化雨般随风而去。坚信只要好好地活着,上天便不会辜负你。但无奈这种坚强在慢慢消失,到了年轻的一辈,就容易为情所困,为内心的矛盾所挣扎,一再堕落。酗酒的酗酒,犯罪的犯罪,自杀的自杀,生活充满了无止尽的灰,不再那么清明,那么柔和。

  如此一本百年大书,在轻轻捧起它时,他们的淳朴,他们对天地的信仰,他们自由自在的活法,就如羽毛般轻盈柔软地将你一点点融化,那在寒风中硬朗的英气也让受伤的你一点点振作。读完之后,你就会顿觉世事无常,人是多么的渺小,实在不该将什么都放在心上,与小事纠缠,心生仇恨或成为懦夫,毁了自己;而该心胸开阔、勇敢和顽强,与生命共风雨,与变化同战斗,不弃不休。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到痛。”

  零贰.游牧游猎的少数民族该何去何从

  鄂温克的百年风雨,因他们的善良、仁慈和坚强,而激动人心。

  但生活在最底层,也最自由的人,却躲不开政治的裹挟。政治的斗转星移,总爱找上最底层的人民来买单。中俄战乱,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他们被迫只能生活在河的右岸;中日战争,伪满国的建立,他们又必须服从日本人下山训练;中苏关系破裂,造反派又以抓苏修特务的名义,打断了青年达西的腿,作为一个出色的猎手,如此不能奔跑的境地,以致其从此一蹶不振。

  新时代下大发展,工业开始入侵山林,进山的伐木工一批接着一批,运输木材的铁路一条又一条,轰鸣声越来越多,动植物却是越来越少。看不惯肆意砍伐森林的马粪包举起枪支对着卡车轮胎就是一阵狂扫,但愤怒还没发泄完,就死在了卡车司机的拳打脚踢之下,还被骂上一句“你个穿兽皮的野人!”他倒下的一刻重复着“野——人——”眼神是那么的凄凉。山林真正的主人,竟被羞辱到如此。

  他们自由浪漫,生性活泼,爱唱歌爱跳舞,却不符合当今现代化的活法、规则、法律和文明。虽然他们也与外界做着最后的抗争,但也开始了文化的不自信。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外界把鄂温克族的姑娘当破烂给捡拾,淳朴而弱势的人被迫在没落。历史进程无情地冲刷着,所以进城的进城,留乡的留乡。加之汉语的挑战使得讲鄂温克语的人在迅速地减少,城乡结合部的感觉扑面而来。传统与现代之间,珍稀的东西在时间的洪流中悄然消失,猝不及防。

  他们坐着大卡车一批批离开,在山林中形成了一个个无奈的空心村。只有讲述者这位耄耋老人,安守着家园,守护着祖上传承下来的那一团从未熄灭的火,与自然共冷暖。正如电影《流浪地球》中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人们一般,更像修建三峡大坝时,下游的人民哭着喊着,带上一捧泥土去到新的家园一样,老鄂温克人也是如此,对故土充满着眷念,不愿舍弃,不愿离开。

  在定居点的人们也并非想象中惬意,他们因着看不到星星的不习惯,每到深夜就开始鸡犬不宁,一群一群神游逛荡。受过文明教育最终成为画家的伊莲娜也总是心烦意乱,她嫌弃城市到处是房屋、车辆、灰尘,实在是无聊,也嫌弃山里没酒吧、没电话、没聚会,实在是无聊。真切地演绎着“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矛盾和痛苦伴随着她一生,就像当今的农民工二代。一代明显是要回去的,挣钱养一家老小,再回去好好建套两层小洋房,美气。但二代不这么想,他们希望在城市留下,在城市扎根,可现实又哪有那么容易。心态不会一下就转换,历史进程也不可能一下就调头。

  比伊莲娜小一些的的索玛,十四岁就爱上了交男朋友,时常堕胎,还诅咒驯鹿,世俗让其不再那么纯洁和善良;安草儿的儿子也被关进了监狱,以前的淳朴随风而去,如今没族长也没酋长,没有自然的敬畏更没有信仰的支撑,一个个在花花世界随波堕落。

  而山里,因为砍伐过度,迫使留守山林的他们需要频繁搬迁,山林不再安宁,山民像山林中的鸟兽,绝望着无处可去。但是,动员他们下山的干部们却说,是因为放养驯鹿才使得自然失去平衡,这种无稽之谈就跟环境污染责怪炒菜油烟太多一样无耻。所以讽刺的是,伐木工人因为粗心大意扔下烟头烧了山林,最后还是老得佝偻的萨满妮浩披挂上了神衣、神帽、神裙跳神来求雨,他们的山林最后还是得由他们自己的神来保护, 、纯洁、与自然共生,不是外界好猎奇的人们轻易能懂得。

   曾在火车站看到过一对落难的土著人夫妻,妻子对丈夫拳打脚踢,丈夫依旧把手上提着的馊饭满怀怜爱地递给她,劝她吃些东西。 被这一幕深深地震撼,只觉一阵阵心痛。“我想如果土著人生活在他们的部落中,没有来到灯红酒绿的城市,他们也许就不会遭遇生活中本不该出现的冲突。”那么,到底何种文明才是幸福的生活?单方面认为是在为他们着想,进城是文明的进步,或许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心灵的摧残。在如今现代化科技化的时代,该如何爱护安顿这些少数民族,或者如何给予与我们处于不同文明的人们以怎样的尊重是值得深思的。

  游牧游猎的少数民族不在少数,不论西藏还是内蒙古,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或者都不应该再强求他们,而是让他们既可以选择来回定居,也可以选择驰骋潇洒。这才是最博大而真实的爱,也是对 的善良之心最有力地回应。

  也许这种融合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才能真正适应山下的“文明”生活,但在这种交融中,请给他们自由、时间、尊重和空间,少攫取属于他们的家园,让他们在清晨依旧可以听风声,听鸟叫,平和地喝着热腾腾的鹿奶茶。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除夕夜抢春晚红包 粤7337万元第一祝福老师的话语
返回列表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