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换一批
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清境资讯 » 正文

【外卖小哥成“亲密街坊”值得关注】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2日讯(记者 肖伟)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释放、“银发经济”的日益发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快递、外卖配送人员,逐渐在“身份”以及与用户关系上发生微妙变化。这一变化在本地生活平台“饿了么”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据报道,“饿了么”在广州越秀区试行“长者订餐”服务近一年,由于外卖小哥在日常送餐工作中还额外承担送药、换灯泡等其他服务,因此被老人们成为“最亲街坊”。“饿了么”亦宣布将在原有配餐送餐的基础上,为老人接入更多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企业,用平台的资源去推动解决更多养老服务中的实际性难题。

  养老服务产业能否成为包括“饿了么”在内的生活平台新的利润增长点,尚属未知。但这种外卖小哥从“陌生人”到“亲密街坊”、从“服务的一次性接触”到“服务的长期接入口”的转变,却着实反映了当前市场需求升级、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也是此类平台企业切入本地生活服务巨大市场的关键所在。

  现实地看,当“银发经济”与“到家服务”相遇,一片新的蓝海就出现了。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以老年人为核心消费群体的新需求不断出现,随之而来的服务模式和业态也会随之出现新的适应性特征。以“饿了么”为例,有数据显示,平台给老人送单平均仅用8分钟,可谓响应迅速。但外卖小哥等候老人开门的时长约为日常送餐的4.2倍,在老人家中逗留时间则是日常的12.7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关爱沟通、更换灯泡、送药,是外卖小哥在送餐时为老人提供衍生服务的前三名。相比之下,陪护、推拿、康复等老龄群体更深层次的需要尚且难以得到满足,这一市场方兴未艾。

  然而,虽然本地生活服务的巨大市场规模和较高的消费频次很有吸引力,却不是每一个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都能在市场中“如鱼得水”,铩羽而归的例子同样屡见不鲜。平台企业要在这片蓝海中畅游,除了对本地生活服务的具体切入点要选择适宜,更关键的还是要寻找一种恰适的运营模式,在初始期培育市场,在成长激活市场,在成熟期拓宽市场,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当这一切入点聚焦于老龄群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亦将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在这方面,外卖小哥在“身份”以及与用户关系上的变化就显得尤为关键。“陌生人”到“亲密街坊”、从“服务的一次性接触”到“服务的长期接入口”的变化,在事实上将流动的外卖配送人员深度整合到了社区生活与服务的“大盘子”里,使一个个具体的外卖小哥成为社区的“常驻工作人员”,更成为一个个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接更丰富的社会服务的“多元插口”。这种模式的出现,小而言之是平台企业融入本地生活、深耕服务市场的商业行为;大而言之,则是解决更广泛、更复杂、更多元的社会服务到家“最后一公里”的务实良策。

  从这个角度上看,外卖小哥在“身份”上的转型更具意义。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哈啰出行顺风车业务即将上线 与阿里云合作保证乘客安全
返回列表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