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如何,玩转,短视,视频,领域]如何玩转短视频领域的人物访谈类节目?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原标题:如何玩转短视频领域的人物访谈类节目?

近日,短视频营销领域爆出“姜思达《透明人》获千万赞助 为短视频营销领域最高纪录”的消息。《透明人》是一档人物专访类短视频微综艺,以“单元”的形式推出,每个“单元”为6集。较之之前“12集”为“一季”的概念,显然是希望缩短招商周期,加快内容的商业化,同时也给到广告主更快的用户和数据方面的反馈。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短视频节目,偏偏是《透明人》可以拿下6集千万的冠名。除了“姜思达”的个人品牌背书之外,有关人物采访类节目和短视频的结合,是否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新一期《透明人》中的雪碧广告

很多人认为“短视频”是一种新兴事物,尤其是电视台出身的很多自身导演和编导,在面对短视频时,往往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做节目了。之前完整成熟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和策划角度,为什么偏偏无法用于短视频节目的创作?是因为“短视频”太新了?还是之前的电视节目理念太陈旧了?短视频和访谈结合时该怎么做?也许我们可以通过梳理这些年访谈节目的变化,得出些结论。

访谈节目可以分为五大类:央视系、卫视系、制播分离后的工作室系,如今的互联网新媒体系。

1

央视系

例如《实话实说》、《小崔说事》、《人物》、《大家》等。

《实话实说》:节目形式为群体现场交谈,通过主持人、嘉宾、观众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展开社会生活或人生体验的某一话题。经过叙述、讨论或辩论,达到各抒己见、增进参与者之间交流和理解的目的。此类节目目前在短视频领域比较难出现,主要在于节目时长与投入产出比比较难把握,但也不排除有创新的可能。

《人物》:《人物》的编导团队完全是走纪录片的路线,不只局限于素材拼接,而是通过跟拍的方式,深挖人物性格。经常可以发现不同于公众面前的那个“人格”,令人耳目一新。单期成本较高,一般都是45分钟一集,有些人物会分成上下两集。

2

卫视系

例如: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旅游卫视《大人在说话》等。

《锵锵三人行》:最长寿的访谈节目,目前已经停播。窦文涛在优酷继续类似风格的《圆桌派》,也出了徐静蕾和蒋方舟讨论当代女性爱情选择的爆款节目。但是话题显然没有在凤凰卫视这么自由。

《大人在说话》:洪晃在旅游卫视的试水节目。模仿《锵锵三人行》,动用了自己的闺蜜资源,打造三人行的女人版。同样都是文化社会名人,刘索拉和宁瀛的知名度显然不及窦文涛。

这两个节目都是主打一个核心KOL,用“朋友圈沙龙”形式进行自由对谈,之后拓展为“谈话类”节目的代表。从“访谈”到“谈话”的演变,是话题发起人从“记者”到“朋友”的身份转变。

3

制播分离后 制作机构系

鲁豫工作室:《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大咖一日行》

早年在凤凰卫视做过访谈节目王牌主持的几乎都是女性,从许戈辉、鲁豫到陈晓楠、沈冰,对比央视走来的敬一丹、董倩、柴静,凤凰系的主播明星感更强,最成功的应该就是陈鲁豫,她后来自己成立工作室,一直持续经营着几档王牌节目,但《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也经历了低潮,一成不变的访谈形式无法满足网生一代年轻观众的需求,所以鲁豫推出了《大咖一日行》,打破棚拍的限制,让摄制组走出去,打造了“董明珠”、“王健林”、“张楚”等多期爆款内容。

《大咖一日行》采访董明珠

阳光卫视:《天下女人》、《杨澜访谈录》

杨澜工作室的“天女”系列应该已经停播,这个系列最早也可以追溯早央视的《半边天》,邀请的都是女性嘉宾,节目定位也是有从性别教育的角度,更关注女性成功者或者女明星为主。而《杨澜访谈录》至今仍然坚挺中,但收视率堪忧。今年节目在主题策划上直接跑偏到关注“人工智能”和所谓“人才竞争”上,但节目制作方式还固守在传统的电视节目思维上,还没有真正找到“网感”。虽然也是“走出棚”,深入到各个被采访者所在地的空间进行记录式拍摄,但杨澜的偶像包袱还是太重了,针对很多专业性的领域,明显看到作为KOL的背景知识欠缺,这一点是比较致命的。

东方风行:《超级访问》、《美丽俏佳人》、《非常静距离》、《拜托了妈妈》

李静的东方风行在探索新型访谈节目方面还是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超级访问》在电视的黄金十年里,算是非常出色的一档明星访谈节目,曾经收视率也是非常高。之后李静联合旅游卫视一起制作了《美丽俏佳人》,一度成为旅游卫视的王牌节目,黄金时间最好位置也都给了它。《非常静距离》是李静自己的明星访谈节目,最开始会觉得和《超级访问》冲突了,后来才发现原来戴军要隐退了,所以也是为了将此类型节目品牌做更好延续,提前圈粉导流。于是《非常静距离》也火了。

特别要提到的是《拜托了妈妈》,是东方风行去年就“网台联动”的一档垂直在母婴亲子领域的明星访谈节目,邀请的都是明星妈妈爸爸或者备孕期的明星,从新媒体的角度来重新设计和策划节目内容。单集时长都在半个小时左右,所以比较难在网络上进行很好的传播。但节目的营销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因为有李静和明星资源的背书,京东母婴等很多新兴的母婴品牌和垂直电商平台都在其中做了植入和冠名。同时李静也通过节目为自己的双微公号自媒体疯狂做宣传圈粉。可以看到李静领导的东方风行团队在从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方向新媒体CP转型中所作的积极尝试和努力,当然也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光线传媒:《最佳现场》

作为国内最早尝试制播分离方式的民营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光线传媒在没有完全砍掉电视节目业务线时,在各种类型电视节目上都做了很多创新和探索,其中《最佳现场》就是一个代表。在众多访谈节目里,基本上都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访谈模式,但《最佳现场》是最早提出“群访”概念的,打造了“多对一”的模式。每一个明星都要面临类似记者招待会的访谈现场,“记者团”往往七嘴八舌群起攻之,让访谈主题和话题变得更加多元。

不能不提的《康熙来了》

《康熙来了》于去年停播,在整个华人圈里都拥有非常高的内容品牌知名度和庞大的观众群。这种“双主持+明星群访”的节目在制作难度上其实挺大的,也开辟了谈话类节目的一种新类型,至今还没有可以超越的。而“谈话类”节目作为“人物访谈类”节目的一种细分类型,打破了话题的局限性,将更为日常生活性的话题也涵盖进来,一下子就让节目更接地气。在看《康熙来了》的时候,可以同时了解很多台湾人民的生活情况,艺人的生活状况,平时交友、旅行、品尝美食、八卦、算命等各种“谈资”类话题,让节目的选题永远处于一种新鲜和及时的真实感。观众和节目可以一起成长,内容品牌也由此深入人心。

4

网络综艺系

优酷:看理想系列——主打高知阶层的“谈话”类节目

这个系列包括窦文涛的《圆桌派》、《圆桌女生派》、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陈丹青的《号外》、马世芳的《听说》、杨照及其女儿的《呼吸》,做的越来越小众,目前已经开始趋于微信群运营,未来可能发展为会员付费观看模式+内容电商+衍生品变现的方式。

爱奇艺:小S的《姐姐好饿》、蔡康永的《男子甜品俱乐部》——跨界垂直,美食+明星访谈+群采。

小S和蔡康永“分手”之后其实又“殊途同归”。《姐姐好饿》主打小S和她的朋友圈,很多台湾明星通过这档网综节目再次进入大陆观众视线,第一季一直被指责为“炒冷饭”,小S一个劲儿卖“色姐姐”人设,第二季再逐渐自然起来。在访谈方面,也是尝试打破刻板的“一对一”面对面干聊,而是加入了“做菜”环节“以及最后“真心夸赞”环节,让一档综艺节目有了情绪上的起承转合,搞笑、美食、煽情混杂在一起,看点众多。此外还有“鲜肉厨师”人设,尤其是“紧张哥”的表现,为节目也意外地增加了很多看点。从节目的热播可以看到,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娱乐化创新之后还是非常有市场影响力的。

5

网生短视频系

人物访谈节目在短视频领域目前也已经有了很多优秀案例,以卡思数据榜单上监测到的节目作为分析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大类:

1.明星访谈类:《十三邀》、《如是》、《瓣嘴》

《十三邀》第一季的“许知远对谈俞飞鸿’、第二季第一集的和马东的对谈,都成为爆款,作为话题受到很多人关注。《十三邀》作为腾讯独播的人物访谈类短视频,可以成功挖掘出许知远这个新的自带话题的核心主持人,确实蛮幸运的。许知远作为青年学者的代表,也曾经做过记者,有采访经验,同时个人朋友圈人脉广泛。“单向街”作为很多文艺青年的精神家园,也具有很好的品牌背书。节目对他的定位是一个带着“偏见”看待这个时代的访问者,也很切中知识分子阶层的心理。对新的网生一代的陌生感,对新媒体环境下人文氛围缺乏的不适应,对“全民造星”的新民主时代的质疑甚至嘲讽。所有这些矛盾点,都在许知远身上被一一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他的旁白里的OS独白,还有他的访问话题里。哪怕你觉得他很讨厌,但也是有兴趣一直看下去。再加上节目总策划李伦,可以看出多线索剪辑,打破时间的线性逻辑这些“高难度”剪辑方式,是对《客从何处来》系列的延续。两季都有车企冠名,也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的人物访谈节目依然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许知远对话蔡澜

2.跨界访谈类:《透明人》

现在来说说拿到雪碧一千万冠名的《透明人》,为什么它可以拿到这个冠名?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姜思达的网红效应自不必多说了,《透明人》的最大看点其实就是跨界,打破原有的阶层划分,年龄划分,打破圈层的认知,带着观众,怀揣着对他人的好奇心,去重新审视和体验这个世界。比如他采访过明星经纪人、服装网红、帮孩子相亲的父母、打拐公益组织创始人、papi酱,这些可能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最感兴趣但没有机会接触的人,他们每个都人都代表了一种行业、一个阶层、一种社会身份、或者只是因为好奇,想去坐下来好好聊聊的人。看这样的节目很放松,再加上姜思达烙印的片头尾搞笑小片,会让整个节目气质与众不同,是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所以越早动手,越早找到一种独特定位,就越具有主动权。

3.TED演讲类:《一席》、《一刻talks》

人物访谈也可以没有主持人,代表就是TED。而TED在短视频领域的本土化版本的代表就是《一席》和《一刻talks》。其实TED核心也是玩“跨界”,但它主要在于很短的时间里,通过演讲的方式,分享纯精神层面的知识或者人生感悟,没有更多生活纪录和跟拍的空间。TED大会经常会集中开一个星期,然后采用现场售票的方式,给到忠实观众面对面对话的福利,之后就是将录制内容剪辑成一个个短视频节目,在新媒体上做全网传播。而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是没有“演讲文化”传统的。在国外,比如美国,“演讲能力”会作为“素质教育”从孩子很小就开始培养和建立,无论是家庭作业还是学科论文,最终的presentation环节都是很考验一个人的演讲能力的。所以,本地化版的TED类节目,质量比较层次不齐,和演讲者缺乏一定演讲能力有很大关系。举手投足的很多肢体语言,话语的组织能力,和观众的互动,都是很重要的信息和内容组成部分。此外,就是演讲内容,是否可以做到“言之有物”,也是良莠不齐。

河森堡在《一席》的演讲

4.垂直领域访谈类:《有养100s》

最后说下人物访谈类节目和垂直领域节目的结合。短视频节目的致胜要点就在于,一定要做垂直,要做垂直中的细分,然后做到这个细分的头部。可以看到,人物访谈类在众多垂直领域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到。比如《有养100s》这个亲子育儿类短视频节目,主持人是原央视少儿频道主持人周洲,在短短100s内和众多育儿专家进行直接一对一面谈,从而让观众可以快速了解和掌握育儿小知识,非常符合移动视频的观看场景,将信息量做了浓缩,同时也解决了观众的问题。

此类节目可以同样运用到很多垂直领域,比如汽车类、旅游类、摄影类等涉及专业知识方面的讲解,人物访谈节目的信息点要么在人物身上,要么在访谈的话题身上。如何运用和丰富到现有的节目形式上,是每个正在打造垂直领域短视频节目的CP方需要好好思考一番的。

从上文的梳理可以看到,人物访谈类节目在经历了电视黄金时代到PC时代再到如今的移动视频场景下的短视频时代,在内容风格上做了很多加法和减法,以及节目类型上的杂糅。访谈者从“记者身份”转变为“网红”,访谈方式从“一对一”到“一对多”到“多对一”“多对多”再到“去访谈者”的TED形式,直接打通观众和被访者并重新建立两者的关系。节目类型从“人物访谈”到“朋友圈访谈”,从而演变出谈话类节目,再到人物采访微纪录片,经历了非常多元和快速的迭代。

现在依然有很多有才华有想法的编导在持续做着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创新和探索。希望通过对早期一些经典人物访谈类节目案例以及当下最新的短视频人物访谈节目市场的分析,可以帮助大家回顾和梳理短视频领域此类型节目的“前世今生”,结合自己的核心用户观赏习惯和观看场景,最终创造性地制作出更多有影响力的短视频人物访谈节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标签:节目 视频
暴so复合燃脂饮顽固体质能瘦身吗?萱萱帮你占领网络热点!--伦娜综合门户网
卟简丹果冻瘦身原理是什么?--伦娜综合门户网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