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清境资讯 » 正文

嫦娥四号影响的,是超越想象的未来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屈婷 李宓 高杉)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的消息激起无数涟漪。随着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传回地球,涟漪变成了“刷屏”的巨浪。

  “原来月球背面没有汽车人、外星基地啊……”在新华社发布的一条相关新闻下面,一位网友的评论瞬间赢得2000多个赞。

  3日,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通过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知晓了这一38万公里外的科学壮举。

  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用一则圆月和嫦娥探测器、月球车等“涂鸦动画”,致敬了这一大事件。嫦娥四号的搜索指数当日翻了7倍,中国的探月工程赢得了年轻人的心。

  百度统计数据显示,搜索“嫦娥四号”的人群里,39岁以下的人群占65%。在年轻受众为主的短视频应用网站“抖音”上,相关内容势头不减,以53.2万的播放量闯入热搜榜。一个有趣的数据是,广东人最关注此次探月。

  《人民日报》当天在移动客户端发布“号外”,以“人类首次”为题刊发了这张月背影像图。很多网友表示,这张电子“号外”给新年“开了一个好头”。

  这张月球背面的照片简直被网友“玩坏了”。有人写诗,“嫦娥回眸万年寂,世外月宫更绮丽”;有人玩起了“中国人爱种菜”的梗,“这块地,种菜好使吗”;还有人大开脑洞,“只有我一个人把图片搓大了好多次在找外星人吗”……

  图为嫦娥四号着陆器监视相机C拍摄的玉兔二号巡视器走上月面影像图。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冯·卡门撞击坑、月海、潮汐锁定……“嫦娥热”带动了月球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一名考古学家在朋友圈写道,“联想到南阳汉画中的嫦娥奔月,这种浪漫和豪情一脉相承。”

  3日晚间,月球车“玉兔二号”顺利踏上月背表面。这个“玉兔”人气不减,成为微博热搜榜的首位。新华社官方微信发出了它在月背第一次留下痕迹的影像,网友充满怜爱:“兔娃娃走路真乖哟!”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说:“从嫦娥四号软着陆到玉兔二号顺利地开到月面上,我觉得都是特别牛、特别不容易的事儿。”

  1月3日,嫦娥四号落月的一刻,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在知乎上,针对“嫦娥四号成功有什么意义”的问题,一条高赞答案是: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探索领域实现一回“人类首次”,但太空探索没有国界。

  科普“网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说:“期待中国人在科技领域实现的人类第一次越来越多。”

  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九天微星的CEO谢涛说:“在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下,中国民营航天力量正迅速成长,将为中国的太空探索贡献新的路径和力量。”

  一张温情的照片令网友唏嘘:在落月成功后,两代“嫦娥人”——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和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一位网友有感而发:第一张月背照片拍摄于1959年,那时候中国人连汽车都很少见到,“感谢一代代科学家,中国航天正一步步追赶”。

  新华社播发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的英文报道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推送后,海外网友也纷纷点赞,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送上了“祝贺”。外媒则普遍认为,嫦娥四号成功落月显示了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实力。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送上“祝贺”。新华社记者屈婷供图

  一些中国父母则不失时机,借此机会对孩子开展科学教育。一位父亲转发了一篇新华社报道,并评论说:“我要把这篇报道打印下来,回家给孩子讲。”

  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大鹏说:“从科普的角度来说,嫦娥四号破除了很多有关月球的流言和谣言,用科学事实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真面目。”

  北京的一位母亲张萌惊讶地发现,自己年仅4岁的儿子也知道“嫦娥四号”。原来,幼儿园老师早就告诉了孩子们“中国要去探索月球背面”。

  王大鹏说:“嫦娥四号将激发中国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它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标签:嫦娥 中国
张伯芝大儿子身体长高,遗传了母亲的长处,相貌和谢霆锋很像
安达公安局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