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换一批
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清境资讯 » 正文

《上新了故宫》呈现胡适溥仪大见面,官迷胡适满肚子国学知识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文/马庆云

  14日晚间,北京卫视播出的《上新了,故宫》最新一期当中,呈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一些历史记忆。其中,在溥仪老师庄士敦的书房里边,发现了一部老旧的电话机。《上新了,故宫》便从这部老式电话机演到了溥仪与胡适先生的一次见面。

  溥仪当时已经从清廷退位,安养在紫禁城的后院。而胡适之当时刚好名满天下,是北京大学著名的新思潮学者。北洋时期的文化氛围也十分有趣,属于新旧两种思潮交锋的时代。北京大学内部,自然也有革新的胡适之、陈独秀等人,而提倡传统的章太炎等人,依旧有着自己的忠实弟子们。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背景之下,胡适之见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当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无疑,胡适之代表着当年中国“新生代”的力量,而溥仪则代表着一种老旧的思想传统的继承人。北洋时代,虽然学术自由,但两种思潮多少有些势不两立。

  而在这种氛围下,胡适见溥仪,就多少带着新旧思想是否要调和的问题了。老旧思想的一派,则担心溥仪过分接受胡适之带来的新潮思想,而革新的一派,也担心北大的这面旗帜,有没有倒戈传统的可能性。

  所以,诚如《上新了,故宫》节目所言,当时的这场会面,属于新旧两派都不说好的。当年的报纸上,对这件事批评声音很多。溥仪在自己的自传里边写到,见胡适,只是自己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胡适就当真了。这种说法来自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当然,溥仪的这本自传,史料价值极其有限。认真的历史学术界,往往只是把溥仪的这本书当做一种旁证,不会当做重要的历史证据。关于溥仪见胡适,是不是一句玩笑话,胡适之先生就来了,除了溥仪自传之外,没有别的记载。胡适之先生的笔记里边,没有对见面动机的记载,只写了当年简短见面的一些场景,和聊的一些文学话题。

  当然,俩人聊没有别的,外人不得而知了。对于胡适之而言,去见溥仪,也是其性格与学问构成的必然。胡适并非生来便是新思潮的代言人。他小时候,父亲是读书人,在南方有一定的权力财产。但胡适未成年,父亲便亡故了。而胡适之的启蒙教育,是在自己家族的私塾里边。

  胡适之先生在日记里边讲,当时母亲送他读私塾,给先生送了钱,让先生给自己吃小灶——就是不进要求学生背诵古书,而且要给予讲解。所以,胡适小时候,是有中国传统学问的功底的。等到了后来,大一些了,去了上海读公学,又多次转学,最终考取了公费留学生,去了美国读书。

  去美国之前的胡适,是传统学问做底子的。而去美国之后,胡适刚开始读的是农学。他家族的哥哥希望他认真学好农学,并且写信告诉他,祖国的东北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广大,等学好了农学回来,自然有用处。可是,胡适对种地的课程真的没兴趣,最终转学,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教授。

  在胡适之身上,是中学做底,西学做外的。而他的主要学术成就,也是用西学的思维去研究中国的传统学问。所以,了解胡适的学术构成,便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去见溥仪了。他骨子里边,有中国传统学问的基因,而杜威教授的“实用主义”的哲学理论,也让胡适认为,接近溥仪,没准可以一用。

  实用主义哲学加身的胡适,是有着官迷意识的。当然,这种官迷意识,并非求得大富大贵,而是积极的参与时代改造。所以,后来胡适不仅见了溥仪,而且与蒋介石也是多次会面,交往颇深,更是短暂的当过中国驻美大使,帮助中国在美筹措募捐抗日经费。

  甚至于抗日战争结束后,胡适之也与毛泽东方面有过书信往来。胡适之的杜威式哲学,让他积极的接近所有的首脑人员,并且希望从中谋取参与时代变革的可能性。多年之后,再看胡适之先生,则是入世出世的反反复复。而这个提倡西学的民国大家,却也是满肚子的中国传统国学素养。看来,知识没有新旧,都应该懂一点,才是。

-盘发搜索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标签:
【金华日报8月14日刊登】让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在金东蔚然成风
返回列表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