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食疗养生 » 正文

[老舍,之死,真相,背后,后有]老舍之死真相:背后有另外一个女人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原标题:老舍之死真相:背后有另外一个女人

老舍在挨整之后连家庭,这个最后的避难所也已失去,这使得他注定走向自我灭亡。

而他自己的婚外恋,是造成家庭破裂的最主要原因。

吴营洲发表《老舍的死与他的婚外恋》认为老舍是为自己的出轨买单。

1950年5月,老舍在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

文章认为,种种迹象表明,老舍当时并不想死。如果想死,他到太平湖后,就会直接跳进去了,然而他没有。

他在岸边坐着,坐了整整一天,又坐了大半夜。

老舍是在半夜里“投水自尽”的。

有一点也许是不难想象的:

当时,夜已很深了,一家一家的窗灯都熄了,连鸟儿也都已归巢,然而,哪里又是老舍的栖身之所呢?

如果老舍彼时彼刻有一个温暖的家,或者他的家人能及时地找到他,并把他带回去,他会死吗?

另据韩秀回忆:

“外婆说,舒先生将血衣和一封给周恩来的信交给胡絜青之后就出门了。外婆说,那是很明显的事情,但是胡并没有拉住他。”

在“文化大革命”的那些岁月里,传统的伦理道德遭到了彻底的摧残,“亲不亲,阶级分”,因观点、立场、派别等等不同,而父子、兄弟、夫妻间反目成仇的实例绝不乏见。

家人间,也有一方因成为阶级敌人而被划清界限的。

老舍与其妻子胡絜青属于这种情况吗?恐怕是。

既然如此,人们对胡絜青也不会太过苛责。大环境使然,只不过“未能免俗”或“随了大流”罢了。

然而随着一些“史料”的不断被“披露”出来,使人渐渐知道了,胡絜青与老舍间,另有隐情。

老舍婚后,曾带着妻子胡絜青去济南谋生。他的大女儿就是在济南出生的,因此起名舒济。

可至今都不清楚,当日本鬼子逼近泉城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老舍为什么会抛下弱妻幼子(长女4岁,儿子2岁,幼女还不满3个月),只身离开——去了“大后方”武汉。

“投身抗战”自然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老舍的做法似乎超出了常理。另外,也不是所有留在敌占区的人都是汉奸。

据韩秀回忆,她与老舍、沈从文“都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过”,“我想,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随时准备逃家的男人”,“抗战是一个多么堂皇的理由,他抛妻别子,跑了,去为抗敌协会奔走……”

老舍抵达武汉后,主持“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在“大后方”,

自然也不是所有的人终日想的都是“抗战”,“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并不是谁杜撰出来的。

其实,无论是在“沦陷区”,还是在“大后方”,无论是谁,都得“生活”,都得“过日子”。

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见老舍“单身”,就给他物色了一位“秘书”。

老舍的这位“秘书”,名叫赵清阁(1914-1999)。赵清阁是位非常有才气有作为有成就的女性,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编辑家、画家。

赵清阁15岁便离开信阳至开封求学。193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1934年春,她曾经给鲁迅寄诗文求教,得到鲁迅的关怀和亲切接见。在左翼作家洪深等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她转向写剧本,从事创作。1936年在《妇女文化》月刊发表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1938年,她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弹花》文艺月刊,写有五幕话剧《女杰》、三幕话剧《反攻胜利》、四幕悲剧《雨打梨花》和改写的五幕话剧《此恨绵绵》等。

时隔不久,老舍就和赵清阁“住在了一起”。即便是老舍到了重庆之后,赵清阁仍旧和老舍“住在一起”。

据牛汉回忆:

赵清阁在重庆时期和老舍在北碚期间,二人均是公开同居,一起从事创作,共同署名。后来,也就是老舍离开济南五年后,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辗转到了重庆。

胡絜青母子来重庆,老舍事先并不知道。正在吃饭的老舍听说此事后,惊得筷子都要掉了。

当时老舍在北碚,他既没有立即去重庆接胡絜青母子,也没有让胡絜青母子立即过来。

据知情者说,胡絜青母子是万里迢迢,辗转三个月才来到重庆的。十多天后,胡絜青母子才来到北碚,而此时赵清阁已迁居他处。

不久,赵清阁便“逃离”四川,去了上海。老舍竟“追”到了上海。

一个月后,胡絜青也“追”到了上海……

近日借得一册《写家春秋——老舍》(郎云、苏雷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2月出版),匆匆翻过,竟对赵清阁只字未提,甚至连“赵清阁”三个字也给回避了。其实,如复旦大学陈思和所说:

“如果当人们意识到人类的感情世界比道德世界更崇高更重要时,像老舍跟清阁先生之间的事情,也就没什么好遮蔽的了。”(参见《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

资料显示,赵清阁抗战胜利后一直生活在上海,终身未婚。

谢慧中(赵清阁的姑姑)曾当面指责老舍:“你骗了清阁。”当时的老舍,“无语,面容哀戚”。

用韩秀的话说:

“那是我所看到的舒先生最无助的一个画面。”

1961年,赵清阁57周岁生日时,老舍题赠一联:

“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

赵清阁生前一直将此联悬挂在自己的客厅里。然而,赵清阁却在临终前,把“老舍写给她的七八十封‘情书’统统付之一炬。”(陈子善语,参见其著《这些人,这些书》)

1946年,老舍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到美国讲学。老舍赴美,是赵清阁“码头相送”的。老舍赴美后,赵清阁创作过一个短篇小说——《落叶无限愁》。

小说叙述了中年的邵环教授,有妻子,有孩子,却爱上了未婚的才女灿。抗战胜利后,灿悄然离去,并留下一封婉拒书。邵环教授读完这封信,离家出走,去上海寻找灿。而灿还是顾忌邵环有家室。她承认自己心情矛盾,但她告诉邵环:

“因为我们是活在现实里的,现实会不断地折磨我们!除非我们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才能克服矛盾。”

当邵环要求与灿一起离开上海时,灿却下定决心悄悄地离开了原住处。失望中,“邵环倒在泥泞中,落叶寂寞地埋葬了他的灵魂”。

有很多人认为,赵清阁这篇小说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参见《才女赵清阁》,张彦林文,载2005年8月26日《文汇报》)

1948年,老舍从美国给赵清阁写了一封信:

“我在马尼拉买好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

不知何故,赵清阁未能成行。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政府当然希望老舍回来。在新中国的第一届“文代会”上,“群贤毕至”,周恩来“环顾了一下四周,对大家说:‘现在我们的老朋友就缺老舍先生一个人了。’稍停,他接着说:‘他一定会回来的!’”(参见《写家春秋——老舍》)

周恩来为什么这样“自信”呢?因为他想到了赵清阁,他让赵清阁给老舍写信……

有人称,“就在几天之后,老舍从街上回来,接到了一封信。拆开信,老舍呆住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一封周公的亲笔信,盛情邀他回国。

老舍把信看了几遍,没错,周公是这样说的:

回来共商建国大计。

很久了,被坚硬的外壳桎梏住的心灵,突然一下像冰融雪化,把浮尘冲得干干净净,露出了柔软的心房。他委屈地哭了。”(参见《写家春秋——老舍》)

此信究竟是谁写的?学界、坊间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老舍接到信后,立刻便启程回国……

“老舍研究专家”傅光明说:“曹禺先生曾说,他也是奉命写信盛邀老舍回国的人之一。不知能否可以这样推测,在促成老舍回国的诸多因素中,清阁先生的信是十分‘给力’。”(参见《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

老舍与赵清阁的“婚外情”,胡絜青知道吗?应该是知道的。即便没人“传闲话”,“女人的直觉”也相当可怕,也相当可靠。丈夫有了外遇妻子不可能不知道。不知道一般也都是装不知道。

在程绍国著的《林斤澜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一书里,印有这样一段文字:

“有人说过一位作家看过胡絜青揭发老舍的一张大字报,内容是提老舍与他过去一位红颜知己赵清阁的事。我拿这事问了林斤澜,林斤澜说:‘老舍和赵清阁,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今天家人也不必隐瞒。这件事丝毫不会给作家老舍抹黑。’林斤澜还说,老舍看不起、不尊重胡絜青,心中装着赵清阁也是一个原因。”

“文革”中,老舍受到不公正待遇后,黯然投湖。其间的种种因由虽然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但是众所周知:

家庭,当是一个人最后的避难所……

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这也许是老舍应付的代价之一。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事,若这话用在老舍身上,自然失之不恭,却也难说不当。

另有资料显示,老舍在“文革”前,也是个整人的主。具体事宜可参看从维熙的《走出混沌》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标签:一个 上海
畅轻果适合什么人群?可以长期用吗?#田七全网招商
[肖战,回应,因为,时候,陈情]肖战“227事件”是自导自演的?看肖战经纪人的回应,真刚硬!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