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清境健康 » 正文

对话「盲人听风者」艾晓娃:我不希望别人小心翼翼和我们相处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GQ Talk GQ报道

智趣多元的声音杂志,一周一会的声音派对,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GQ Talk。
不久前,我们和GQ报道的编辑李颖迪一道来到艾晓娃家,接她去GQ的办公室做采访。她是一名视障人士,目前在一家科技工作做客服,2014年,她参加了综艺《最强大脑》,并在节目中完成了高难度的“气息辨物”挑战,被观众们称赞为“听风者”。节目给她带来了一些知名度,艾晓娃陆陆续续接受了不少媒体的采访,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社会更加了解视障人士这个几乎在日常生活中隐形的群体。
艾晓娃穿着一件碎花改良旗袍来给我们开门,她一个人住在一个四四方方的开间里。8月的北京异常闷热,艾晓娃唤醒了智能音箱,对它下达了“开空调”的指令。艾晓娃告诉我们,智能音箱给盲人的生活带来了少便利,家电的遥控器按键复杂,盲人学起来费劲,有了智能音箱,只要下达语音指令,就可以操控这些家电了。
她还说起自己的一个朋友,有收集智能音箱的癖好,凡是有品牌出了新产品,他都要买来试试。可音箱太多了,唤醒词也相近,导致他在家里都不敢随便说话,跟一个音箱说话还要背着其他音箱,经常是他叫一声,同时好几个音箱都答应了。
在去艾晓娃家之前,我和同事们就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在今天,媒体应该讲怎样的盲人故事,或者说,该怎样讲一个盲人的故事?
大部分读者对悲情、励志的故事已经免疫,而旨在消除对盲人刻板印象的叙事,往往又制造了新的猎奇效果。的确,今天的盲人已经不是毕飞宇的小说《推拿》里的按摩技师了,他们也能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能发朋友圈、能刷抖音,但仿佛在强调他们与明眼人没有区别的同时,我们仍然没能走出那个预设——他们和我们终究是不同的,他们是不健全的,他们弱于我们,就好像明眼人发朋友圈,永远不可能成为新闻一样。
在从艾晓娃家去GQ办公室的路上,李颖迪也向艾晓娃提起了这个话题。她说自己过去从没接触过盲人,在操作这个选题之初,她也惊讶于艾晓娃的朋友圈,看上去跟普通的城市白领没什么区别,转发的是村上春树和心理学公众号KnowYourself。她跟艾晓娃的老板曹军说,从你们的朋友圈都看不出你们是盲人。没想到曹军的回应却很冷淡,他大概已经听过无数次这样的“称赞”了。
艾晓娃第一次走入公众的视野,是作为《最强大脑》的选手。她挑战的项目,是通过吹气的方式,分辨出台上的几十样道具。在节目效果的渲染之下,盲人由于视觉剥夺而被锻炼得更加敏锐的其他感官,仿佛成了一种超能力。但艾晓娃并不喜欢这种超能力,她总是在每次接受采访时,不厌其烦地解释:道具是已知的,在节目正式录制之前,她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
“这个节目可能希望每一个选手都给大家一种震撼感,让大家觉得,哇,好神奇!这些人是不是有特异功能?但实际上,我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这是一个信息整合的过程,大家只要练习就能练成,跟是不是盲人没有关系。”
因为《最强大脑》出名之后,她更加觉得有义务向不了解视障人群的公众传递正确的信息,而不是去迎合和强化这种盲人要么无能,要么有特异功能的刻板印象:
“参加完节目后,我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也参加了其他的一些电视节目,有了一些名气。有很多人找到我,问我是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但其实我并不想得到这些标签,上节目是一种手段。我们站在这个视野面前,并不是要让人有更多的误解,认为盲人要么很无能,要么有超常的能力。我们还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普通的人。”
事实上,盲人和明眼人不过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和理解世界,明眼人更重视视觉,而盲人更依赖其他感官。然而以明眼人为大多数的世界不可避免地是视觉中心的,这就让盲人被当做了所谓的“弱势群体”。但换个角度想,明眼人是不是也错失了很多用听觉、嗅觉、触觉去感知世界的机会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结识了北大附中的李韧老师,她为高中生开设的创意写作课程中,就有一节“蒙眼体验”。“蒙眼体验”的规则是这样的:学生两人一组,一人蒙眼,一人带路,进行15分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充分调动自己视觉之外的其他感官,集中注意力,记下最细微的、稍纵即逝的感受,回到教室完成一篇习作。
上个月,我们跟着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上的一组男生,来到知春里社区的一个小公园,进行蒙眼体验。他们依次蒙上眼睛,在公园里走了一圈,其中一个男生叫王鹏宇,这是他通过听觉、嗅觉和触觉在脑海中重构出的公园一角的柱子:
“几声孩童的尖叫声淡去之后,我被领到了某个东西之前。他把我的手引导那玩意上面。那是个像柱子的东西,两肩来宽,向上延展到我够不到的高度。四面和四棱都令人感觉很整齐,在灰尘下面的表面也很光滑。它一面热,一面凉。热是夏天在太阳底下放了一天的冰可乐的那种温热与无聊;凉是在便利店能买到的饭团用微波炉热过一遍之后在柜子里放了一天的那种令人乏味的凉。触摸完那高耸的柱子之后,手上沾了一层土,有一股令人头疼的灰尘味道。”
鹏宇摘下眼罩的之后,同伴给他的第一个回应是一声道歉,因为没有经验,他其实并不能判断蒙着眼睛的鹏宇下一步会迈向哪里,有几次来不及提醒,鹏宇都险些摔倒。如果说蒙着眼睛的一方在这十五分钟体验到的,是盲人特殊的感官世界;那带路的一方体验到的,大概是每一个明眼人都应该学习的必修课,那就是该怎样理解盲人的需求,与他们建立信任,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在对艾晓娃的采访临近结尾的时候,我们也向她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在艾晓娃看来,尽管“在中国的街道上看不见盲人”这类标题,依然经常出现在社交媒体上,但盲人的出行相比于过去,还是方便了很多。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等公共场所,盲人都可以预约引导服务。
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对盲人的能力和需求不够理解,也经常出现一些尴尬的情况。比如她曾经在机场预约引导服务,结果工作人员推来一个轮椅,她解释说,我能走路,只是需要有人带我一下,但工作人员却认为坐轮椅效率更高。当时《最强大脑》刚播出不久,艾晓娃有了一定的公众知名度,坐在轮椅上的时候还被粉丝认出来了,让她哭笑不得。
艾晓娃提到,对于残障的理解,分为两种模式,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下,残障被视作一种疾病和异常,需要通过医疗手段加以干预和纠正;而在更新的社会模式下,残障人士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障碍,不是因为其生理上的缺陷,而是由于社会没有为他提供足够的便利条件(如无障碍设施、志愿服务等等),这种理解模式,正在取代医疗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相比多数盲人,艾晓娃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她有更多的机会让众人看到,为自己也为整个群体发声。“所以我一直觉得我身上有一种使命,我要让所有人能够走进盲人群体。因为盲人并不是像大家平时想象的那样,是黑暗中的独行者,我们也是这个社会当中的一份子。”
明眼人应该如何走近盲人,如何理解他们与我们的相同和不同?我们应该如何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对盲人来说真正“无障碍”的社会?更多内容,请收听本期GQ Talk。
智趣多元的声音杂志 一周一会的声音派对
GQ Talk
我们下期再见
制作人、撰文:张之琪
主播:李颖迪、傅适野
监制:何瑫
运营:肖呱呱
原标题:《GQ Talk | 对话「盲人听风者」艾晓娃:我不希望别人小心翼翼和我们相处》
阅读原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官宣!我国城市将一年一体检!北京、山东等地已尝鲜!
【齐妹子禁毒课堂②】常见合成毒品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