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清境健康 » 正文

[湃客]耿爽卸任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原创 最人物出品 最人物
风云诡谲的国际政坛是一座没有硝烟的战场,枪林弹雨永远不会停止,下一站,或许不尽是坦途,但是外交官就是这样的存在——
明知是刀山火海、是虎狼之穴,可仍然会去;即便胜负难料,却依旧出战;如此胆魄,如此英雄,所到之处,红旗拂荡。

2020年6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主持完例行记者会后忽然宣布将不再继续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发言人,将奔赴新岗位。
发言过程中,一向谈笑风生的耿爽几度哽咽,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这是最后一次主持例行记者会,即将奔赴新岗位,在此跟大家告别,但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将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促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好情谊。后会有期!"
记者会结束后,他戴上口罩,与台下的中外记者一一握手道别,并说:“继续学习,从头开始。”
类似的话,在4年前,2016年9月26日,他第一次亮相蓝厅(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厅)后也说过。
只是这一次,眼中多了一些泪光,心中多了一些感慨,耳边多了许多不舍。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一程,暂告段落,往昔峥嵘,历历在目。
90秒回顾“耿式”妙语
2016年9月26日下午3点,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陆慷像平常一样走到发布台前,但是台下的300双眼睛都聚焦在了他的身后。
2016年9月26日耿爽(左)第一次亮相“蓝厅”
台上,陆慷风趣地说:“今天我没带考勤本,给大家带来一个人儿。”随后,一旁戴着半框眼镜、打着湖蓝色领带的生面孔做了一个中规中矩的开场白。
台下,外媒记者纷纷请求中国同行帮忙写下这个新名字。
耿爽,中国外交部第30任发言人,就这样在诙谐的氛围中开启了新的征程。
“当他第一次以发言人身份出现的时候,我第一眼就认出了我的这位学生。”外交学院教授王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耿爽是外交学院英语系1991级本科学生,王燕曾是他的老师。
但这样的再见,是王燕没有想到的:“上学时的耿爽没有那么特别,话不多、很严谨、也不喜欢出风头。”
同样的疑惑也常见于当时的记者和观众。
彼时,外交部有一刚到底的“冷面男神”陆慷、不卑不亢的“铁娘子”华春莹、锋芒毕露的“声音担当”洪磊,耿爽是否能胜任大国外交,很多人心中存疑。
左起:华春莹、洪磊、王毅、陆慷、耿爽
但陆慷表示,耿爽具备充分的实力。
1995年,大学毕业后,22岁的耿爽从外交部国际司起步,而后成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直至2003年,他在国际司工作了8年。
年轻时的耿爽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司是外交部最早的业务司局之一,主管中国多边外交,被称为“在国际上吵架最厉害的一个司”。
而耿爽在国际司连续几年获得过“先进工作者”称号,换言之,他是吵架最厉害的人中,最厉害的。
后来的近400场记者会可以证明,耿爽的确实至名归。
北京朝阳门外,清晨车流还未密集,外交部大楼6层的灯光已经亮起。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每个工作日都举行例行发布会的外交部门,中国外交部的节奏始终紧张,中国外交官的精神始终紧绷。
他们能预测现场大部分问题,但往往是那些超出预测的,才是最惊心动魄的。那些在事后令人竖起大拇指的回答,大都来自那些刁钻、尖锐的问题。
前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说,发言人的最大挑战是自己,因为“没有不好的问题,只有不尽如人意的答案”。
在一次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英国外交大臣亨特的涉港言论,耿爽连怼10个成语:
居高临下、指手画脚、自作多情、痴心妄想、颠倒黑白、厚颜无耻、自不量力、罔顾事实、信口雌黄、不思悔改。
耿爽凭借自身深厚修为,被称为外交部“成语担当”。
肩负国家的大政方针,外交官的语言必须像利剑一般字字珠玑,祸从口出和妙语连珠,只在一念之间。而这一连串的口吐莲花,也让大家恍然,耿爽原来是个标准的“技术派”。
今年3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奥布莱恩指责中国隐瞒疫情,致使国际社会花了两个月时间才作出反应。
导致全球疫情爆发的矛头直指中国,莫大的罪过被强加而来。言语之间,危机四伏。
耿爽眉头听罢微微一皱,回应道:“中国有句古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说完,耿爽笑了。
看着美国路透社记者不解的表情,耿爽忍俊不禁:“知道什么意思吗?”
没有轻视,一笑如春风化雨。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将对手置于如此窘境。
在2019年11月的APEC峰会上,因为中美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美国代表怨声载道。
会上,副总统彭斯言辞激烈地指责“一带一路”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颇有点气急败坏的意思。
而当记者问起耿爽,他又笑了。
他说:“生气伤身体,不利于健康,经常生气,最终会害了自己。”
记者追问说:“谁在生气?”
耿爽依旧慢条斯理地说:“反正不是我。”
而当美国表态要解决中国和全世界问题时,耿爽的耿直本色再露锋芒: “美国号称自己是全世界‘自由的灯塔’,但这灯塔似乎不怎么亮了。”
一时耿直一时爽,一直耿直一直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只有黑暗的地方才需要灯塔。
有外国记者评价说,发言人是嘴最严的一群人,不管你如何变换角度他们总能化解敏感问题。
“有时你甚至佩服他们侃侃而谈却几乎没有透露任何信息的能力”,一名英国资深记者说,全球的发言人都秉承同一原则,“区别在于他们中的出色者可以把话讲得更有趣”。
外交官不可轻言“无可奉告”,更没有说“不知道”的权利,因此“巧于周旋”才是外交之道。
曾有记者向耿爽提问:
“你提到让我们去问有关部门,我们向他们发传真询问中美贸易磋商是否会如期进行,但没有收到回复。请问我们到底该问哪个有关部门?"
耿爽笑答:
“有关部门当然就是有关的部门了。无关的就不能称为有关部门。所以我建议你还是要向他们询问。”
寥寥几句,四两拨千斤,幽默之中带着一种不容置喙的压迫感。
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中,有一克敌制胜的武功奇术:六脉神剑。
六脉神剑有质无形,但出剑时剑气急如电闪,伤人于无形。
如此绝学,当属耿爽。
不同于华春莹的一把温柔刀生人勿近、赵立坚的“战狼式”外交时刻警戒,耿爽的一招一式更像是谦谦君子的博弈。
在台上,他与绞尽脑汁的记者斗智斗勇,场下却总是坦诚交流。
耿爽可以叫得出大部分媒体记者的名字,甚至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几乎每次记者会结束之后,他都会走到台下与记者们面对面交流。
在4月28日的记者会上,耿爽与一名《澳大利亚人报》的记者就澳大利亚卖力追随美国、把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进行了一番唇枪舌战。
这名记者表示,自己作为常驻北京的澳大利亚人,从未听到过任何中国人如此批评澳大利亚,除了中国外交部和驻澳大使。
耿爽回答:
“你没有听到过吗?你想听吗?我建议你上上中国的网络。很多人老批评中国的网络不自由、不开放。你可以上网看看中国普通民众对当前中澳关系以及最近澳大利亚方面一些言行的反应和评论。”
面对该记者“不相信网上言论”的说法,耿爽继续回击:
“你觉得网上的言论都不真实吗?那是谁在那里发表言论?是机器人吗?如果你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听到这样的言论,证明你的接触面还不够广。希望你作为一名驻华记者能够真正地深入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
前后七个回合的交锋火药味儿十足,但当记者会结束,耿爽像往常一样在台下停留片刻,与记者闲话一番。
这位常驻北京的外籍记者,也因耿爽主动问起“是否与妻子天各一方”,不经意间流露出暖人的人情味儿,而暂时地化干戈为玉帛了。
专业的精神、亲和的姿态,细微处可见大国风范。
2019年12月31日,耿爽负责主持2019年的最后一场例行记者会。
会后,他主动与路透社记者白宾告别:
“白宾先生担任路透社驻华记者已经有16年了,是蓝厅的常客,见证了几位外交部发言人的进进出出,是老资格了,比我资格老。祝白宾在新的岗位上一切都好,也期待在蓝厅能与他重逢!”
如今,他也要离开蓝厅了。
四年间,他收放自如,嬉笑怒骂,自成文章,罕见的两次哽咽,一次是告别,另外一次是热爱。
2019年11月8日是外交部建部70周年。当天记者会结束之后,耿爽回顾了中国外交70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情到深处,眼中含泪。
因为热爱,所以深情。因为热爱,所以强大。
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据了解,耿爽卸下外交部发言人的职位后,或将前往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而这里也恰是1999年耿爽第一次外派的地方。
昨日的耿爽穿着深色西装、系湖蓝色领带,或许是有意为之,这样的装束与他第一次亮相蓝厅时一模一样。
左为2016年9月26日,右为2020年6月5日
有始有终,未负初心。
如今,美国暴乱、澳洲种族歧视暴力行为明显增加,风云诡谲的国际政坛是一座没有硝烟的战场,枪林弹雨永远不会停止,下一站,或许不尽是坦途,但是外交官就是这样的存在——
明知是刀山火海、是虎狼之穴,可仍然会去;即便胜负难料,却依旧出战;如此胆魄,如此英雄,所到之处,红旗拂荡。
持节者至此,吾辈亦然。
借用著名记者卢新宁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部分参考资料:
1、中评网:《历任27名外交部发言人 不是明星不乏名气》
2、环球时报:《耿爽卸任,新工作可能是这个》
3、北京青年报:《卸任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后会有期!》
4、澎湃新闻:《耿爽卸任,4年留下许多金句》
图片来源:网络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安徽省2021年选调生招录公告
悠素美益生菌酵素果冻是统一价吗?兰兰招募--伦娜综合门户网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